什麼是類風溼性關節炎

類風濕性關節炎(rheumatoid arthritis,RA)為一慢性自體免疫機能失調疾病,估計全球盛行率約介於0.5~1%,其主要臨床表現是身體關節滑膜,及其周邊組織出現發炎狀態,以致肢體呈現疼痛、僵硬與腫脹感,若無適當治療與照護,恐引發關節受損而抑制身體功能。

好發於40~50歲之中壯年人,且有二至三成患者於發病後三年內,因肢體變形失去功能,以致無法工作,對個人、家庭或社會造成嚴重的經濟負擔,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調查顯示,該病因病程較長且復發機會明顯,故美國用於治療RA的醫療費用高達808億。

什麼是類風溼性關節炎
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

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

類風溼性關節炎可透過止痛藥或傳統疾病修飾劑(DMARDs)獲得緩解,但疾病修飾劑無法有效改善骨頭腐蝕且副作用高,建議及早使用生物製劑,提高治療效果,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切勿拖到關節明顯變形才就醫,而錯失六個月的黃金治療期,已開始治療的病人切勿自行停藥或減藥,造成發炎狀況更加嚴重,大幅降低治療效果。

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症狀
類風溼性關節炎是比較嚴重的慢性炎症與全身性疾病,通常發生 在四肢的小關節如手指頭、腳趾頭等部位,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會有僵硬、紅腫與疼痛感,剛發病時,指關節會腫得像小饅頭, 紅腫、熱痛,指骨關節像是瘀青一樣,筷子拿不好、毛巾擰不乾 ,直到後來手指關節開始呈現對稱性發炎,後來下肢、膝關節也 開始發生腫痛症狀。

若一直不就醫又缺乏運動,除了會影響皮膚、血管、肌肉等身體 組織外,日後患處的關節恐會變形甚至是殘廢。類風濕性關節炎 患者不宜從事跑步等劇烈運動,因為跑步會對關節造成負擔與衝 擊性,建議可多拉筋做伸展或是多做些比較簡單溫和的瑜珈動作 ,也可多多泡澡增加血液循環。

當健檢報告顯示ESR指數異常,就要小心類風溼性關節炎(RA) 的發生,ESR指數又稱為紅血球沉降率,數字越低越好,是一種間 接測量發炎蛋白質的方法,代表身體的發炎機制,醫師可藉由觀察 ESR指數了解病人、預測疾病的嚴重程度並及時給予治療,對免疫 風濕科來說有很大的幫助。只要懷疑是RA病友,都可以利用 AntiCCP檢驗,AntiCCP是一種類風溼性關節炎診斷抗體,若 AntiCCP呈現陽性,很可能表示已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
相關新聞 News

為一慢性自體免疫機能失調疾病,估計全球盛行率約介於0.5~1%,其主要臨床表現是身體關節滑膜,及其周邊組織出現發炎狀態,以致肢體呈現疼痛、僵硬與腫脹感,若無適當治療與照護,恐引發關節受損而抑制身體功能。值得關注的是 ...
關節卡卡、手指腫脹,當心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纏身!一名64歲女士20多年前,突然全身劇烈疼痛、動彈不得。經過多次就醫檢查、嘗試各種治療方法都沒有改善,直到去了免疫風濕科檢查發現,原來已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;經過多年奮鬥 ...
據統計,台灣有近1成的民眾飽受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困擾,尤其35歲至55歲的女性占了大多數。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原因不明,目前僅能靠著藥物舒緩不適感,但芬蘭日前最新研究發現,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不管多痛,平時若能多做溫和 ...
類風溼性關節炎除了藥物控制、持續復健外,飲食的管理也相當重要,可讓病情更穩定,可是要如何吃、吃些什麼,是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。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為關心病友健康,邀請醫師、營養師一起教導民眾如何使病情更 ...
類風濕性關節炎屬終身治療,患者可別誤信偏方而放棄正統治療,當心病情惡化。就有一名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70歲阿嬤,原本以藥物及生物製劑控制病情,狀況良好,但因聽信民間偏方,突然自行停藥,改採民間排毒等療法,半年後再 ...
季節變換、氣溫下降,不只慢性病易發作,根據門診觀察,因關節問題求診人數增加三到四成,其中大約一成左右為類風濕性關節炎。新竹馬偕醫院風濕免疫科郭孝齡醫師提醒,每天早上關節僵硬超過一小時,且症狀維持六週的民眾,應立 ...
根據估計,我國大約有十二萬人,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,每年用在生物製劑的健保支出費用大約落在20億元左右,因而讓健保署在去年四月份時,決議要實行生物製劑的減量與退場機制,如今實施滿一周年,讓許多風濕關節炎病患急著跳腳 ...
手痛到完全無法施力,差點讓他工作都要丟了!一名50歲的男性水電工吳先生,多年前因手部關節腫痛就醫,原以為是工作引起的筋骨痠痛,吃止痛藥卻無效,關節腫脹到連賴以維生的鐵鎚都無法拿起,工作差點不保,後來確診,竟是較少 ...
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一種慢性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,在台灣約有10萬人罹病,好發於40歲以上中年女性。因此,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會,為讓病友也能享有四處遊玩的福利,特辦理台南一日遊活動,讓平日受疾病所苦的 ...
<`span>

類風溼性關節炎的初步症狀會怎麼樣?
初期症狀有早晨起床身體僵硬、精神不佳、關節處紅腫疼痛等症狀,嚴重恐造成關節變形。
類風溼性關節炎幾歲比較會有這種狀況?
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常發生於20~40歲女性,不過當年齡到了60、70歲後,男女比例會轉為1比1,80歲後男性發病率更會快速上升、高過女性,這是個從年輕到老都有可能發生的疾病,且需要透過長期、持續治療以達到緩解疼痛、恢復關節功能。
吃魚可以減少類風溼性關節炎發生嗎?
堅持每周至少吃1次高油脂的深海魚,如,鮭魚或鯖魚等,結果發現她們患類風濕關節炎的風險減少了一半,多吃高油脂的深海魚對健康有好處,是因為這些魚有豐富的Omega-3,而Omega-3被認為能保護心臟和大腦。
類風溼性關節炎可以運動嗎?
運動可以幫助減緩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情,由於跑步對關節會造成些許的負擔與衝擊性,較不鼓勵患者從事跑步等劇烈運動,建議可多拉筋做伸展,或是做些比較簡單、溫和的瑜珈動作,也可以多多泡澡增加血液循環,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都很好。
類風溼性關節炎會好嗎?
事實上,類風溼性關節炎屬於僅能控制、緩解,卻無法被治癒的疾病,類似高血壓、糖尿病等慢性疾病,需要長期追蹤與服藥,病況才能得到有效控制。
類風溼性關節炎如果不腫不痛,就可以不用理它?
很多患者因為用藥或是運動後覺得關節不痛、外觀不紅腫,以為病情已經控制而停止治療,殊不知發炎狀況可能持續,需要「即早診斷,持續治療」,才可有效避免因疾病帶來不可逆的關節變形。
為什麼冬天發病機率比較高呢?
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容易感覺疲倦、精神不佳、胃口不好、體重減輕,關節則有紅、腫、熱、痛甚至變形的情況,導致抓、握、拿有問題,行走也不便,而此疾病在溼冷季節,症狀會更加惡化。